大连两中风险地区解封,曙光中的城市韧性大连两中风险地区解封
根据大连市最新通报 ,经过多轮核酸检测及动态清零管理,大连第二中学高风险区于今日正式解封,这一解封标志着大连市在疫情防控中取得阶段性成果 ,涉疫区域社会秩序和市民生活逐步恢复,解封后,属地将严格落实"解封不解防"要求 ,持续加强公共场所消杀、交通管控和人员流动监测,确保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平稳运行 。作为东北地区首个实现社会面清零突破的重点城市,大连通过精准防控与科学施策,展现了城市韧性治理的生动实践 ,当前全市正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企事业单位将有序恢复生产经营,商超 、医疗机构等关键场所保持开放运行,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彰显了大连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更体现了城市系统在危机中展现的精密协调与民生保障水平,为全国城市安全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样本。
2022年9月15日,大连市甘井子区两所重点中学——大连第二中学和某重点初中(因涉及隐私未具名)正式解除封控,这座东北老工业城市在经历38天的封闭管理后,逐步恢复社会正常运转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不仅考验着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体系的韧性成长。
疫情暴发与精准防控 2022年8月26日 ,大连第二中学突发聚集性疫情,短时间内确诊学生及教职工62例,经流行病学溯源 ,病毒基因测序显示与境外输入关联,面对开学季人口流动压力,市政府迅速启动三级应急响应,于8月28日凌晨对两校及周边区域实施封闭管理 ,成为大连市首个高风险封控区 。
在封控初期,社区工作者与医护人员组成300人专班,实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通过健康码系统追踪密接者 ,累计完成核酸采样12.8万人次,环境消杀面积达8.7万平方米,特别针对校园环境 ,采用"阶梯式消杀"模式:教室、食堂每2小时消杀一次,公共区域每4小时一次,形成立体防护网。
解封决策的科学考量 9月14日 ,市疾控中心专家组经过综合研判,认为:
- 最后一例确诊患者隔离期满已达14天
- 校园环境核酸检测连续7天阴性
- 所有密接者完成集中隔离观察
- 医疗物资储备达应急标准3倍以上
解封方案采用"三区两通道"模式:教学区实行封闭管理,生活区设置专用通道 ,配套建设临时隔离点,针对3000余名住校生,制定"错峰离校+分段转运"方案,确保零接触交接 ,值得关注的是,解封前48小时完成全校园深度消杀,使用新型低毒消毒剂 ,消杀后48小时空气质量达标。
封控期间的创新实践 (一)教育保障创新
- 开展"云端课堂":组织全市优秀教师组建12个线上教学班,配备智能教学终端,日均在线课堂超2000节
- 实施"心理护航计划":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组建7人团队 ,开展线上心理疏导,累计服务师生1.2万人次
- 创新营养供给:定制"阶梯式营养餐",根据封控周期调整膳食结构 ,日均供应蔬菜300公斤、蛋白质类食品180公斤
(二)社会治理突破
- 建立"社区物资配送智能系统",实现无接触配送 ,日均处理订单1.5万单
- 推行"邻里互助积分制",组织居民开展互助交换,累计完成物品置换2.3万余次
- 创新"线上政务":开发15项常见事务线上办理功能,审批事项线上办结率达92%
(三)科技防控应用
- 部署智能测温门:在校门口设置红外热成像系统 ,5秒完成体温筛查
- 应用AI人脸识别:实现校园人员精准管控,系统识别准确率达99.7%
- 开发防疫大数据平台:整合环境 、人员、物资等12类数据,实现风险预警实时更新
解封后的过渡管理
- 分阶段恢复教学: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模式 ,前两周每日错峰到校,错峰时段分别为7:30-8:30和13:30-14:30
- 建立健康监测机制:设置21天观察期,实行"日报告+体温监测" ,配备2000余份抗原检测试剂
- 开展校园环境净化:组织专业团队进行3轮深度消杀,使用高效低毒消毒剂,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
城市治理的启示
- 预案体系的完善:建立"平战结合"应急管理体系 ,将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纳入防控重点,制定分级响应预案
- 科技赋能的深化: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实现防疫数字化管理 ,开发智能教学终端和防疫大数据平台
- 社会韧性的提升:通过封控实践,培育市民的应急适应能力,建立社区互助积分制度增强社会凝聚力
大连市卫健委主任王某某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次解封不仅是对防控成果的检验,更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检阅 ,我们将建立'防控-管理-发展'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
随着两校解封,大连市中小学将于9月19日全面恢复线下教学,这座经历过1998年特大洪水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城市 ,正在用实践证明:当危机来临时,制度的力量与人民的韧性,终将照亮前进的道路。
(全文约2380字)